6月11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以来,全省参与经营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达1.4万余个,林下经济项目覆盖贫困人口48.9万人,带动人均增收近千元。林下经济项目发展取得了较好效益,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天柱县林下中药材产业基地,农民在为中药材除草。
龙胜洲 摄
林下经济规模、效益不断壮大——
2019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2048万亩,总产值超220亿元。
林下种植面积330万亩。其中,食用菌3.6万亩、中药材76.1万亩、茶叶115.3万亩、其他170.5万亩;
林下养殖面积310.9万亩。其中,林下鸡1287.6万羽、蜂54.2万箱、家畜49.4万头;
林产品采集加工面积481.4万亩;
林下经济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省参与经营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达1.4万余个,项目覆盖贫困人口48.9万人,带动人均增收近千元。
林下经济产品亮点纷呈——
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秉赋,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森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经营综合效益,探索了一批典型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有地域标志的林下经济产品。
林下种植方面:通过重点推广林药、林菌等复合种植模式,形成了大方、德江、黎平的天麻,从江、榕江的草珊瑚,丹寨的天冬,织金的竹荪,安龙、荔波的铁皮石斛,赤水的金钗石斛,桐梓、正安的方竹笋,玉屏、施秉、黄平的太子参,册亨、望谟的灵芝,剑河、紫云、六枝、凯里的食用菌等特色林业产品。
林下养殖方面:通过重点推广林禽、林蜂等林下养殖业模式,形成了麻江、剑河、西秀、紫云土鸡,纳雍、赫章的乌骨鸡,长顺的绿壳蛋鸡,普定、册亨蜜蜂、胡蜂等特色林业产品。这些产品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形成。
毕节市黔西县花溪乡瓦房村村民在刺梨林下补植中药材头花蓼。罗兴祥 摄
产业组织方式、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通过抓龙头、强规模、带农户,推广“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积极探索林下经济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特别是疫情期间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姓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形成了林下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助推脱贫增收的良好局面。
黎平县,采取整合扶贫资金注入国有平台公司,再折股量化到合作社贫困户,组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劳务服务队参与务工就业的方式,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带动1.1万人稳定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700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5.3万人实现灵活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87万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紫云县,发展龙头企业、国有林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之间“入股合作、利益保底、盈余返还、佣工付酬”的利益联接机制,采取“龙头企业 国有林场 合作社 农户”的“场村联动”组织模式,共有6142户贫困户以量化资金方式入股累计获得分红259万元,累计向贫困户发放务工工资240万元,覆盖联结贫困户1.2万户5万余人,户均增收5000余元。
通讯员 胡鸿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