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绿字〔2015〕1号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省(自治区、直辖市)绿化委员会、林业厅(局),各有关部门(系统)绿化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绿化委员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各地、各部门(系统)大力推进城镇造林绿化,栽培种植了大量杨柳树,为增加城镇绿量、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这些杨柳树逐步进入生殖成熟期,春季杨柳飞絮量增加,污染人居环境,影响居民健康,给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造成了一定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切实做好杨柳飞絮治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杨柳飞絮治理工作的必要性
杨柳飞絮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市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飞絮容易飞入市民眼睛、鼻孔,引起不适甚至炎症,导致过敏人群皮肤过敏,刺激加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二是对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飞絮经常堵塞汽车水箱散热片致使开锅熄火,也会遮挡行人和车辆视线,影响交通安全。飞絮接触明火极易导致火灾,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三是干扰正常工业生产和科研活动。飞絮会对仪器设备运转构成一定威胁,特别是影响精密仪器设备测量准确性等。杨柳飞絮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对治理杨柳飞絮的呼声很高。治理杨柳飞絮是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建立健康稳定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传承城镇历史,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城镇品位,有利于打造宜居城镇,保护居民健康。各地、各部门(系统)要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充分认识加强杨柳飞絮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泛深入开展宣传,使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全面认识杨柳飘絮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特别是要让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只有树立科学的城镇绿化理念,逐步改造现有杨柳林分,伐除杨柳树雌株,替换适生乡土长寿树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树种多样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杨柳飞絮问题,为治理杨柳飞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编制规划,明确阶段治理目标
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杨柳飞絮治理规划,明确治理期限、治理目标,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和保障措施。各地、各部门(系统)要按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的原则积极推进治理工作,将治理任务落实到年度、落实到地块(区域),逐步减少飞絮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实现有絮不成灾。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飞絮治理力度
治理杨柳飞絮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积极转变城镇绿化思路,采取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培育健康稳定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
(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建城镇绿地过程中,要科学配置造林树种和绿化模式,营造以适生乡土长寿树种为主的混交林,丰富生物多样性和树种多样性,从源头上避免单一树种造林引起的杨柳飞絮等危害。
(二)结合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加大现有林分更新改造力度,降低杨柳等速生树种比例,增加适生乡土长寿树种比例,调整优化现有林分结构,缩小杨柳树纯林面积,扩大混交林面积。
(三)切实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在城区外围营建缓冲防护林带,减少杨柳飞絮对城区的污染。
(四)加强杨柳树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选育既速生又无飞絮、适合城镇绿化的杨柳树优良新品种,应用于城镇绿化。
(五)对单一由杨柳树组成的城区绿地要进行改造,在地面上种植灌木和草本,形成乔灌草立体复合结构吸附飞絮,并配合开花季节高压水枪冲洗、修枝剪条等人工措施,控制飞絮形成。
(六)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单位,少量采取注射花芽抑制剂、疏除杨树雌花序等应急技术措施,快速处理杨柳飞絮。
(七)各地、各部门(系统)在现有杨柳树木更新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有关树木采挖移植管理规定,禁止采挖移植大树,确保城镇绿化健康发展。
四、加强领导,强化治理政策保障
各地、各部门(系统)要把杨柳飞絮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城镇绿化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依法开展治理工作。各级林业(园林绿化)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对因开展杨柳飞絮治理而进行现有林改造所需采伐限额给予重点支持;要建立城镇绿化专家咨询决策机制,组建专家团队,为建立健康稳定的城镇森林生态系统,解决杨柳飞絮等重大问题提供亚博贵宾会app的技术支持;要开展城镇绿化专题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绿化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绿化配置、更新改造、抚育管护等技术标准和城镇绿化造林检查验收办法,科学指导城镇森林建设,规范管理城镇绿化工作。
各地、各部门(系统)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杨柳飞絮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落实支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协调配合,科学推进治理工作,切实提升城镇绿化档次,改善民生福祉。
特此通知。
全国绿化委员会 国家林业局
2015年2月6日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